附件2:阳光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申报书V04

发布日期:2021-11-08 浏览量:

附件2

 

阳光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

教学团队申报书

 

 

 

 

课程名称:产品创新设计与实践

课程负责人:张宏

联系电话:13958065358

推荐类别:  职业教育  

普通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继续教育

 

推荐单位 阳光学院设计学院

 

 

阳光学院课程专业建设处制

2021年11月

 表  说  明

 

1. 申报书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所在单位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 申报课程可由一名教师讲授,也可由教学团队共同讲授。

3. “学科门类/专业大类代码”和“一级学科/专业类代码”请规范填写。没有对应具体学科专业的课程,请分别填写“00”和“0000”。

4. 申报课程名称、课程代码、授课教师(含课程负责人)须与教务系统中已完成的学期一致。

5. 申报书按每门课程单独装订成册,一式两份。

6. 所有报送材料均可能上网公开,请严格审查,确保不违反有关法律及保密规定。

 

 

 

 

 

 

 

 

 

一、课程基本情况

1-1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产品创新设计与实践

课程类型

○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 实践类课程

○其他课程        

所属学科门类/

专业大类代码

艺术学/13

一级学科/专业类代码

美术学/130401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开课年级

2018美术学

总学时

64

讲授课时

16

实验课时

4

实践课时

44

   

4

选用教材

姚湘,胡鸿雁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最近两期开课时间

20219620211031

20215192021625

最近两期学生总人数

71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线上课程地址及账号

人文关怀与创新产品设计https://www.xueyinonline.com/detail/218827702

福州三坊七巷古厝艺术及文化调研虚拟仿真实验项目http://sjxy.ygu.owvlab.net/vlab/sfqx.html

近三年课程

开设和推进

课程思政建

设、教学

、奖励等

情况

《产品创新设计与实践》课程是通过结合数字化教学平台对文创产品设计概念以及设计方法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创产品设计的概念,认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方法和原则,了解文创产品设计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以红色文创产品的开发模式为教学实践案例,对红色文创产品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对文创产品设计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课程在教学设计上打破单一课程的形式,将相关课程协同进行;除了课程内的调研考察环节,还将课程需要的实地调研内容前置在艺术采风等课程作为前置让学生主动挖掘红色文化和红色故事,通过企业导师进课堂,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使学生对设计概念到产品的过程有了系统的认识,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结合福建文创奖、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红色文创等重要赛事,要求学生完成一套完整的文创产品设计,包括概念汇报、设计过程、设计效果、动画演示、产品模型等内容,并将比赛结果作为课程评价的参考依据之一,激励学生参加竞赛,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根据实际工作场景,课程打破传统课堂模式,设置了成果产品直播发布会环节,锻炼学的生活动策划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

课程深挖红色故事,深度融合双创机制,在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红色类作品获奖6项”,课程产出作品在“福建省文创奖·红色文创大赛”比赛中与全国知名企业、高校同场激烈竞争成为全场3位银奖获得者之一,课程产出作品获得多项优秀奖、入围作品奖等。课程作品中有为弱势群体设计的农民工公寓装配式产品,获得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铜奖、创益中国全国百强项目。课程产出在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广赛和三创赛等多项重要比赛中获得了省级和校级等多项奖项,课程产出作品参赛获奖率近30%。课程团队在第二届阳光学院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1-2授课教师(教学团队)基本情况


教学团队成员

序号1为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及团队其他主要成员总人数限8人之内


序号

姓名

所在单位

出生年月

/职称

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

教学任务


1

张宏

设计学院

1979.10

教师/讲师

13958065358

2837410@qq.com

教学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设计;课程思政设计;线上线下授课;指导实践项目


2

吴辛迪

设计学院

1991.11

教师/讲师

13027858685

375412831@qq.com

课程思政设计与指导;教学设计;线上课程设计;线上线下授课;指导实践项目


3

黄励强

设计学院

1993.8

教师/助教

155 8002 0473

1452948342@qq.com

课程思政设计与指导;教学设计;线上线下授课;指导实践项目


4

翁炳峰

设计学院

1962.12

院长/教授

13655038806

1617985854@qq.com

线下授课教师;实践项目带头人


5

宋海霞

设计学院

1982.3

书记/助理研究员

13338275303

249259490@qq.com

课程思政设计与指导;教学案例指导


6

卢健涛

设计学院

1957.9

副院长/副教授

13358273281

739057926@qq.com

课程思政指导;线上课程建设、授课与推广


7

周鑫

设计学院

1986.9

系主任/副教授

18705092029

124789269@qq.com

课程思政指导;实践项目指导


8

江信桐

设计学院

1983.7

副院长/副教授

18606991183

7128029@qq.com

线上课程资源整合;实践项目指导与推广


9

吴冬原

设计学院

1984.1

教师/讲师

13960870084

71908977@qq.com

课程思政指导;实践项目指导


10

庄耘

设计学院

1987

教师/讲师

13696887648

123011313@qq.com

课程思政指导;线上课程授课;实践项目指导


二、课程思政建设情况

1-3授课教师(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情况)

课程负责人情况

(近5年来在承担课程教学任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获得教学奖励等方面的情况)

 

1. 承担课程教学任务

加入阳光学院3年主要讲授《产品创新设计与实践》、《UI设计》、《人机工程》、《空间形态》、《标志设计与企业形象设计》等多门产品创新类课程

2. 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理论研究

   主持两项校级教改项目(虚拟仿真一流课程项目一项,两化改造项目一项),参与3项省级教改项目建设省级一流金课虚拟仿真课程项目)设计杂志发表应用型教改论文《复盘模式在标志与 VI 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参与编辑人机工程学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一部;主持完成横向实践项目近十项,取得各类型专利十余项;设计作品获得2020年第七届福建文创奖铜奖(福建省委宣传部)。

3.获得教学奖励

获得校级教学创新等奖两次。在教学方面,认真备课,积极开展应用型课程改革建设,课堂氛围活跃,得到同行和学生的认可。指导学生在三创赛、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福建文创奖、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广赛等多个学科竞赛中获得较高名次(包括省级银奖、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近20项)。获得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教学团队情况

(近5年来教学团队在组织实施本课程教育教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参加课程思政学习培训、集体教研、获得教学奖励等方面的情况。如没有教学团队,可填无)

本课程教学团队坚持立德树人,已成为一支能力较强、教学效果较好具有较好社会影响的教学队伍。团队获得第二届阳光学院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

参加课程思政学习培训及集体教研情况:

20219月参加《全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暨纲要解读、案例剖析、课程设计及示范课建设专题培训会》。

2021年11月,课程建设团队在线参与厦门大学吴凡副教授讲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教学教学培训系列之大师讲座。

2020年6月29日,课程建设团队参加了“课程思政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专题公开讲座,该讲座由人邮教师学院课程思政示范校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仲计水博士讲授,课程团队教师认真听讲,受益匪浅,加深了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对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有了更深的认识。

2019年11月28日,课程建设团队举办 “课程思政”培训会暨集体备课会。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卢健涛教授以《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为题,围绕“为什么要做课程思政”、“怎么做课程思政”及“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三个部分展开培训及示范教学。结合《设计图学》、《工业设计与人文关怀》课程讲授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教学团队情况:

翁炳峰教授教学及教改经验丰富,近 5 年承担课程一线授课总时长336学时。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项目

2006年11月,《教育要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动漫产业培养实用性的人才》福建省教育厅社科。

2009年4月,《闽台高校动漫影像基础教育的就业互动前景研究》福建省教育厅社科。

2014年4月,教育部《生物技术与生物化工》虚拟仿真教学实践中心,设计团队。

2014年12月,《艺术设计系列课程案例库建设》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教学案例。

2017年7月,福建省教育厅教改项目《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类)动画实训——原画设计》

2018年12月,《艺术设计系列课程案例库建设》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教学案例 。

2019年6月,福建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四协同”、“五进式”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装饰》、《艺术设计》、《美术与设计》、《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图形创意》《设计本色--创意思维》等书籍6部;获得第八届海峡两岸信息服务创新大赛、暨福建省第十一届计算机软件设计大赛获二等奖(福建省宣等七部委)等奖项数十项;《艺术设计系列课程案例库建设》等省部级以上社科课题7项;近五年完成武夷山国家公园标志设计福建省第十六届运动会觉形象系统设计服务社会主要设计项目近二十项

吴辛迪老师:近5年主要讲授《产品创新设计与实践》、《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室内设计(CAD)》、《表现技法》等课程。参与申报国家级教改课题1项,主持校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教改2项,校级教改3项。发表教改论文一篇,指导学生发表论文一篇。指导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福建文创奖等重要比赛中收获佳绩。获得“国青杯”艺术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等荣誉,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19年教学测评中专业排名第一。多次获得“优秀工作者”,“服务育人奖”等荣誉。

励强师:5年主要讲授《产品创新设计与实践》、《产品设计CAD》、《产品设计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发表了一篇教改类CSSCI核心期刊论文,积极推进竞赛和教学的融合,指导学生将课程成果转化为学科竞赛项目,并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校艺术设计大、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福建文创奖等重要比赛中收获佳绩。获得全国高校数字艺术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国青杯”艺术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等荣誉。

卢建涛老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设计学院副院长,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负责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专业分会理事。曾任福州大学数字媒体与网络工程系系主任,2004年创办福建省第一个数字媒体专业,指导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600多名。近年来在省部级核心刊物上发表科学研究论文和政策建议4篇,出版教材二部。主持省科技厅和企业委托的科研课题4项,科研总经费20多万元。

宋海霞老师:助理研究员,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本科毕业于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公共管理学院。曾获得福州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福州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阳光学院“优秀共产党员”、阳光学院“先进教育工作者”、阳光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等50余项荣誉称号。近五年,发表《民办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等工作研究论文7篇,获评阳光学院思政年会优秀典型经验及研究论文评选一等奖、福州市教育系统学校党建与管理工作论文三等奖。主持完成福建省团青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民办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政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研究》,获评福建省团青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评审三等奖。所带基层党支部获批省级样板党支部,所带党总支被评为校级优秀党总支及党建与思政工作先进单位。

鑫老师:国国大学设计学博士数字术专业主任、视觉设计工作负责人、易维文化传有限公设计问。2008年起曾海川设计公,设计师设计总,参与众多设计目工作,经实战磨练,并于2011年硕士毕业开校任设计专业教师,在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同时,深设计行业的实践作。作设计入选2009世界设计大中国工作展,作品《视觉饕餮》荣2011中国之设计术大奖报类优奖,品牌设计《礼拜二百货店品牌象》 报设计《众志城》、展示设计《越南学校纪念馆》等入选中国设计年鉴》第七卷。参与数设计专业科研目和向课题,在级以上刊物发表设计专业十多篇,主设计》由全国百佳单位安徽美术出版社导学生参加各项设计专业竞赛获得众多,并获得多项秀指导教师”“教学优务育人奖荣誉 2018-2020年结合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方向,带领学生开展助力乡村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面向全体着眼社会服务。2018年获得阳光学院“教学优秀奖”,2021年荣获阳光学院“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江信桐老师:现为副教授,设计学院副院长,主要教授《中国美术史与作品鉴赏》、《外国美术史》、《美术概论》、《艺术采风(社会实践考察)》和《美术遗迹考察》等课程的教学。曾获阳光学院首届奖教金、阳光城集团优秀教师、阳光学院优秀教师、教学优秀奖、科研优秀奖、服务育人奖和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吴冬原老师:近5年主要讲授《艺术采风》、《非线性编辑》、《二维动画设计》等课程。参与申报国家级教改课题1项,主持福建省虚拟仿真金课1项,参与2个福建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发表论文多篇,曾获得阳光学院2017-2018学年“教学优秀奖”荣誉称号;获得第15届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秋季赛优秀指导教师;获得阳光学院2018-2019学年“服务育人奖”荣誉称号;获得阳光学院第十届青年教师“最佳一节课”教学竞赛优秀奖;获得第四届“国青杯”全国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展评优秀指导教师;获得第八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庄耘老师:近5年主要讲授《界面设计》、《产品创新设计与实践》、《二维动画制作》、《包装设计》、《设计与制作(AE)》等课程。参与申报国家级教改课题1项,主持校级课题1项(虚拟仿真课程项目)。参与省级教改3项(虚拟仿真课程项目),校级教改2项。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重要比赛中屡获佳绩。其中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国赛中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其余赛事均有获得省级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在教学方面,认真严谨,内容扎实,课堂气氛活跃,深受学生好评。获得校级年度“优秀教师”、“教学优秀奖”等荣誉。

2-1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情况

(描述如何结合本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准确把握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科学设计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等情况。500字以内)

《产品创新设计与实践》为阳光学院美术学专业的重要岗位模块课程。课程依托福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深挖红色背后故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一体化的产教链,结合学校建立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从专业与素质能力方面综合培养学生设计创新思维与实践输出能力。

课程充分应用课程相关联的虚拟仿真实验及线上教学课程,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通过数字化和现代化的资源整合,扩宽教学和成果转化路径,使学习成效落地助力地方经济。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共驱,有利于落实思政教学与课程融合的教学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爱国爱乡的情感,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提升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挖掘文化内容并汲取文化特质进行设计创作的能力,实现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的协同发展。

本课程提出结合课程和思政建设目标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实现思政导入、价值观引领、知识传授并形成能力内化的成长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政融合”聚焦热点传承福建红色文化基因

课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导向的安排各个学生小组进行调研报告的分享发布,形成小组研究讨论红色文化的氛围,通过深入地讨论,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不再浮于表面。

2)“产教融合”赋能产品设计理论与实践红色文化渗入式效应实现价值观引领

    本课程主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将红色文化渗入式教学体系,以理念、人文、科技为支撑,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项目式教学形式来完成实践教学,构建了递进式、多信息量交叉、融合、跨界的实践教学体系。课堂教学主要以在校教师为主完成,实验教学主要由实验师为主配合课堂在校教师完成,项目式教学主要是企业的设计师把一些项目带到专业课堂上,由企业的设计师或者是工程师来指导,在校教师辅助完成。

3)“资源融合”助力福建红色文创旅游建设新路径达成红色文化内化能力培养

该课程教学方面的资源融合包括师资融合、校内外实践教学内容的融合,实践教学方法的融合,教学资源与成果转化的融合,评价体系的融合等方面。课程还注意思政元素的贯通连续,将红色文化调研前置到先上的艺术采风文化调研课程中,实现多课程协同思政育人;通过融合资源促使教学内容更有目的导向,提高实践教学成果的市场转化,助力红色文化的文旅模式开发,服务地方经济。

4)“科教融合”强化支持红色文化的融入新文科建设辅助思政导入

课程建设了多项虚拟仿真实验和超星平台线上课程,实现了一体化、科技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搭建出数字化的“3i特性(可交互、可沉浸、可想象)”的一线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直观体验福建红色文化内涵,对学习和应用红色文化知识从心理上接纳、认可并内化为自身的优秀品格,大大吸引和促进学生的探索热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与源动力。通过以上 “科教融合”的教学创新改革方式,强化支持新文科的建设,为建设新文科赓续新时代力量。

5)“双创融合”讲好红色故事内化驱动力实现思政育人成效

课程贯彻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协同育人的教学改革方针,设置了贴近真实工作场景的产品发布会环节,学生通过发布完整的红色作品,描绘自己的红色文创背后的故事,真正的做到从听讲者转变为讲述者,从而讲好红色故事,内化红色精神。有利于落实思政教学与课程融合的教学目标,实现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的协同发展。 “双创融合”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利用专业优势鼓励学生参与市场项目设计

2-2课程目标

教学

目标

《产品创新设计与实践》课程通过对文创产品设计概念以及设计方法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文创产品设计的内涵和外延。课程对文创产品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对文创产品设计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能根据客户需求审视设计结果、定义设计过程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学生在实践环节需要完成一套完整的文创产品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协同整合创新实践能力创意思维能力。

 

思政育人目标

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爱国爱乡的情感,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通过分组团队协作提升集体荣誉感、激发学生挖掘文化内容并汲取文化特质进行设计创作的能力。

2-3 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思政设计与融入点:课程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的领域。)

教学周次

授课知识点

思政设计

与融入点

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

思政育人

成效

1

文创产品设计的基本理论及方法、文化类产品设计具有的特征和特质

分享红色文创案例,讲解红色文创对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作用

小组讨论、课堂分享

互动式的案例分享,变听讲者为讲述者,形成红色文化讨论氛围

3

文创设计中的情感体验、本能层次

红色文化故事及视频、传统文化虚拟仿真实验等教学手段,学生通过数字化手段感受代入式的情感体验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利用数字化技术引入虚拟仿真教学等手段提供沉浸式的体验,学生既新奇又能有效的产生情感共鸣

4

调查方法、调查报告的设计与制作

要求学生进行调查实践分享,通过教师讲评结合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等案例论述进行课程教学

小组讨论、课堂分享

通过实践和教师的点评引导,学生体会到红色文化内涵对于现实的生活和工作具有丰富的实用价值和帮助

6

文化符号的提取

红色文化元素挖掘

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通过小组讨论和指导教师的价值观引导,挖掘出红色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更加深入,不再只是流于表面

8

方案整合及发布

设置分组团队协作,以及竞争性的要求,加强

情景式教学、团队合作、引导式教学

集体完成的隆重正式的发布会,也给参与的学生带来了成就感,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升了学生对于专业学习和工作的热情

 

 

 

 

 


2-4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

(描述如何结合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方法路径,将课程建设目标融入课程教学过程等情况。1000字以内)

一、隐性思维:深挖思政资源(课程设计阶段)

《产品创新设计与实践课》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穿插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意识形态要求,结合美术学专业特点和产品设计课程课标定位,自开课以来挖掘出了红色文创产品设计、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党政主题视觉和产品设计、为老产品设计、社会创新产品设计、人文关怀产品设计、绿色设计、责任设计、非遗传承设计、优秀传统文化设计等数十个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学生在这些选题创作过程中感怀他们对信仰的执着、对人类的关切和对国家的责任。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目的。

二、复合思维:完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思政导入过程)

本课程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以拓宽学生多学科的知识储备为目的,运用复合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便形成课程思政建设中所需要挖掘出来的更丰富更全面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元素。在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过程中。本课程教学实践针对福建红色文化为研究对象,要求通过调研分析,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来开展设计实践。对福建红色遗址、遗迹、遗物、人物、故事等运用图片资料、文字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了解福建红色文化,并从中提取典型的造型、色彩、材质、图案等物质层面的设计元素以及潜藏其中的坚定信念、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等一系列苏区精神和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地长征精神等思政教育因子,从中寻找到设计切入点,并通过小组研讨、教师指导的形式将红色故事转化为红色文创。(图2-1)

 

2-1 学生研讨和教师单独指导

三、情感思维:改进教学方法(课程实施价值观引导过程)

本课程教学方法以尊重学生、启蒙学生、关怀学生为主旨,让情感实践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实施过程与环节。通过“观、听、感”等方式,结合已有的思政资源的框架进行综合构建,培养学生自身思政资源库建立能力以及对思政精神的反思能力,改变传统思政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说教方法,让学生组建项目团队,以“第一视角”的姿态寻找红色故事。(图3-1、表3-2)通过问卷调查、田野调查、图谱构建等多种方式,进行市场分析、挖掘红色创作题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认知会有所变化,逐渐从思政内容的接受者转变为讲述者、发掘者,这也为产品设计课程思政隐性教学奠定了基础。(图3-3)

 

3-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

3-1 学生选题情况表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产品创新与实践》课程选题情况表

序号

组长

选题

产品类型

1

刘俊丹

古田会议

办公文具(书签设计

2

蔡慧珊

红色建筑

图案设计及应用

3

童雅琪

星星之火

茶具设计(快客杯)

4

陈熠

船政文化

文具设计(笔、U盘设计)

5

梁言

改革开放

套装文具设计

6

肖祺

长征精神

办公文具(套尺设计)




 

3-3 学生情绪高亢地分享调研成果

四、特色思维:探索路径方法(课程实施过程)

本课程基是于双创融合、思政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资源融合五维融合的创新课程路径,具体应用案例为课程后期搭建“传承红色基因,献礼建党百年”产品发布会活动,邀请福建红色文化专家,产品创新企业导师、直播媒体与测试用户出席发布会,从红色内涵、产品创新设计、市场运营与投资等多维度现场测评与互动指导。通过设置虚拟支票、融资投资环节、现场签约仪式等环节,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和感受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的热情。(图4-1、图4-2、图4-3)

 

4-1 产品发布会项目路演和专家答辩环节现场

 

4-2 为优秀作品颁发获奖证书激励学生创作热情

 

4-3 虚拟支票融资环节及模拟现场签约仪式

五、协同思维:融入教学过程

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包括“学”、“掘”、“思”、“行”四个方面,协同思政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内容,将思政精神和内容贯穿教学过程的始末。学:通过价值观引领,知识传授,学习并传递党的先进思想、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掘:设置社会调研实践环节,通过考查革命历史纪念馆、优秀传统古建、学习传统技艺等形式主动挖掘思政内容;思:思考如何将红色故事、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转化为产品设计;行:通过美丽乡村设计大赛、博物馆文创竞赛招标等纵横向课题完成产品设计,学生直接参与并助力产业发展。(图5-1)

 

5-1 学生献给建党百年的产品设计作品

 

2-5课程特色与创新

(概述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特色、亮点和创新点,形成的可供同类课程借鉴共享的经验做法等。须用1—2个典型教学案例举例说明。500字以内)

 

本课程对标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依托福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分应用课程相关虚拟仿真实验及线上教学课程,采用“五维融合”创新教学模式进行开展(如图-教学创新模式路径)。




 

 

1-教学创新模式路径

 

1)思政融合聚焦热点传承色文化基

课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导向的安排个学生组进行研报分享发布,形成组研究色文化的氛围(如在课程调研期间,学生正在激动的分享红色文化调研内容),学生对于色文化的理解与认识不再浮于表面。

 

 

2-学生正在激动的分享福建红色文化调研内容

 

2产教融合能产设计理论与实践色文化入式效应

本课程以结合理论的实验教学和目式教学形式来完成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主要以在校教师为主完成,实验教学主要主要是企业的设计师把实际目(泰宁县旅游文创作品项目-“泰宁好礼”)带到专业课堂上,业的设计师工程师和文旅甲方来导真实文创作品设计,在校教师辅助红色元素的呈现与表达

 

3-业师与在校教师指导融入红色文化指导现场

 

3“资源融合”色文创旅游建设新路径

该课程教学方面的资源融合包括师资融合、校内外实践教学内容的融合,实践教学方法的融合,教学资源与成果化的融合,评价体的融合等方面,实现课程同思政育人助力红色文化的文旅模式开发,服务地方经济(图-红色乡村项目)

 

4-红色乡村课程案例

4)“科教融合”强化支持色文化的融入新文科建设

课程建设了多项虚拟仿真实验和超星平台线上课程,实现了一体化、科技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建出数字化的3i特性(可交互、可沉浸、可想的一线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直观体验建红色文化内涵(如图,自建虚拟仿真平台体验福建红色文化操作界面)

 

5-自建虚拟仿真平台体验福建红色文化操作界面

5)创融合好红色故事内化动力

课程贯彻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协同育人的教学改革方针,设置了贴近真实工作场景的“传承红色基因,献礼建党百年”产品发布会环节(图-红色主题发布会现场),学生通过发布完整的红色作品,描绘自己的红色文创背后的故事,真正的做到从听讲者转变为讲述者,从而讲好红色故事。“双创融合”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利用专业优势鼓励学生参与市场项目设计。

 

 

6-红色主题发布会现场

2-6 课程评价与成效

(概述课程考核评价的方法机制建设情况,以及校内外同行和学生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示范辐射等情况。500字以内)

1. 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本课程属于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主要采用过程式考核方式。考核情况如下:

总成绩=线上成绩(占总成绩的25%)+线下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5%)+课程作品成绩(占总成绩的50%)。

线上成绩计算公式=线上课程的完成度(占总成绩的15%)+互动、讨论(占总成绩的10%)。

线下平时成绩=课堂考勤(占总成绩的10%)+课堂+实践表现(占总成绩的15%)。

课程实践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15%)+福建红色文化主题设计与制作(占总成绩的35%)。

2. 校内外同行和学生评价

杨智梦奇科技设计总监):作为校内项目指导老师,发现项目的主题的改变从日常生活融入红色元素以后,学生们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了。对项目的红色文化调研的分享有主动性的欲望。,使我们业师上课也充满了干劲。

庄博松(网设计总监):最初带入项目进入课堂时会担心学时太少,学生们不能感受整套的设计与开发流程,会导致设计作品容易半途而废。但是本门课程依托的虚拟仿真平台很高校的解决了,文化调研、设计流程、材料与开发过程的试验制作环节,减少了制作周期,同样控制了学生们设计作品的试错成本,所以在短学时内设计和制作出完整度很不错的项目作品,这门课程真的太棒了!

罗诗颖(北京快手文化视觉项目组长):作为企业导师,在直播平台观看了本门课程的“传承红色基因,献礼建党百年”的发布会现场。首先感觉老师们这种课程环节真的非常的有趣且符合产品设计的创投场景。其次,同学们展示的作品不仅创意无限,而且能够将红色文化背后的故事讲述得让电脑另一端的观众也热血沸腾,简直想飞奔现场来进行感受。最后,真的想身临其境参与到这么有趣且有知识沉淀的课堂现场。

邱千思(学生,“福建文创奖.红色办公”银奖团队队长):在本次产品创新设计与实践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习到了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和红色文化相结合,在现代生活中实现传承与创新。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承红色文化。秉承老师的“文化创意设计不能仅仅浮于表面”对红色文化的精神层面进行构思,不断接受建议并修改作品。对福建红色文化也有了新的认识。结合了红色文化红军长征精神与红色文化革命根据地的特点。

杨婷婷(学生,“福建文创奖。红色办公”入围团队队长):老师在讲授课时,精神饱满,特别是形体语言丰富且形象,表述有激情,语言生动,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教师通过组织基于行动或体验式的教学活动,在红色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不同阶段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我们渗透到红色资源的知识架构中,感受红色人物的情感,进而影响自身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通过各位老师的悉心教导,我和队友在制作过程中深入地了解了福州文林山红色文化,并创作了文林山纹样,成功获得了福建红色文创大赛入围奖。

吴超凡(学生,“闽.礼”文创作品团队队长):本门课程以更开放的形式进行课程教学,让同学们以团队的形式围绕相同的竞赛题目开展工作,充分的将平时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理论同“实战”融合。随着项目的进程,让每一位参与者,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回到理论上寻找答案,同学们分工明确,各展所长,每个都能发表自己对于产品的独立见解,使本组作品更加富有竞争力的同时,又增加了团队荣誉感。本次课程在帮助我提升专项技能的同时,也有机会让我能直接的从人体感官上,感受到每一件作品背后的特别的“红色故事”。

邱兰馨(学生,“红色纹样”设计团队成员):这门课程我们小组进行的设计是,“筑”造红色文化,在设计的过程之中老师为我们疏通较为混乱的思路,让我们对于红色文化有了一些创新性的思考.有效地让很让我们对自己专业知识进行了梳理整合,通过线上线下课程学习后使得我们对毕设的流程有了一个清晰的雏形概念,课程整体设计很有趣,我很喜欢。

3.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

目前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改革课程已建立福建红色文化数字资源库,涵盖福建地区红色文化15项。其中《基于福建红色文化基因产品创新设计虚拟仿真实验》获批校级教改项目,构建了一体化的红色文创设计流程体验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数字教学,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满意度显著提升。该课程改革在产教融合方面,内化政文化政人表情省级三创赛二等奖,荣获微信公益项目认证,在微信平台广泛传播。

该课程阶段性成果内化企业党政文化,输出“名成海洋中心吉祥物项目获企业启用。该课程深挖红色故事,深度融合双创机制,在全国高校艺术设计大赛红色类作品获奖6项”,课程产出作品在“福建省文创奖·红色文创大赛”比赛中与全国知名企业、高校同场激烈竞争成为全场3位银奖获得者之一,其中课程产出作品多项优秀奖、入围作品。课程作品中有为弱势群体设计的农民工公寓装配式产品,获得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铜奖、创益中国全国百强项目。课程产出在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大广赛和三创赛等多项重要比赛中获得了省级和校级等多项奖项,课程产出作品参赛获奖率近30%。

 

4.课程示范辐射情况

基于文化设计调研内容拟申报国家级虚拟仿真课题,截止目前在国家虚拟仿真平台访问全国学习数量1700余次。已在超星学习通创建跨院校课程,平台统计学习人数534人,章节学习次数41282次。

2-7课程建设计划

(概述今后5年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持续建设计划、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主要改进措施、支持保障措施等。300字以内)

1)持续深化五维融合”的协同教学体系建设

立足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和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持续挖掘“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将思政教育、文化教育、社会教育与专业教育等内容相结合,深度融合专业知识与思政目标,建立健全教师定期学习交流、研修培训机制。组织 教师参与校内外典型经验分享、教学培训、思政示范课观摩等活动完善教师集体备课与教学研讨制度。定期组织课程思政主题研讨活动。建立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的交流机制

2)提升教学信息化数字化手段,优化虚拟仿真技术教学效果。

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反馈持续改进完善前期建立的虚拟仿真项目以及线上教学资源,同时基于课程实践开发基于福建红色文创基因的产品创新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强化教学信息化数字化方式

(3) 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达到可推广可复制可落地

根据本团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案,建设包含所有入选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形成可推广可复制可落地的教学案例。

4注重应用成效,积极拓展课程实践应用项目资源库,提升落地实施效果。 

从跨学科,跨专业等完整度案例中整合智能制造、振兴乡村、非遗传承等热点领域精髓等资源。计划和省内代表性文化机构,如福建革命历史博物馆、马尾船政博物馆等接洽,将课程融入文保文旅开发中,提升课程成果落地实施效果。

(5)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针对性进行课程思政实践设计

提供不同类型认识层次的实践类型,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思想认识水平,进行分组分层次教学,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又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组内互助帮扶,让学生在项目中根据教学方式的引导,主动积极的学习红色文化,进行红色文化调研;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使课程教学符合学生理解及客观需求

三、附件材料清单

1. 教学设计样例说明(必须提供)

(提供一节代表性课程的完整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流程说明,尽可能细致地反映出教师的思考和教学设计,在文档中应提供不少于5张教学活动的图片。要求教学设计样例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表述清晰流畅。课程负责人签字。)

2. 最近一学期的课程教案(先行准备)

(课程负责人签字。)

3. 最近一学期学生评教结果统计(选择性提供)

(申报单位加盖公章。)

4. 最近一次学校对课堂教学评价(选择性提供)

(申报单位加盖公章。)

以上材料均可能网上公开,请严格审查,确保不违反有关法律及保密规定。

 

 

 

 

 

 

 

 

 

 

 

 

 

 

四、推荐意见

4-1课程负责人承诺

本人已认真填写并检查以上材料,保证内容真实有效,按时完成工作计划,按要求及时报送总结等相关材料,且不存在任何知识产权问题。如有违反,本人将承担相关责任。

 

 

 

课程负责人(签字):

                                                                          

4-2 教学单位政治审查意见

该课程内容及上传的申报材料无危害国家安全、涉密及其他不适宜公开传播的内容,思想导向正确,不存在思想性问题。

该课程负责人(教学团队)政治立场坚定,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行为,不存在师德师风问题、学术不端等问题,五年内未出现过重大教学事故。

 

 

(签字、公章):        

                                                       

4-3 申报单位承诺意见

 

本单位对课程有关信息及课程负责人填报的内容进行了核实,保证真实性。经对该课程评审评价,择优申报推荐。

 

 

 

 

 

     签字:

   (公章)            

                                                       

 

Copyright @ 阳光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4018106号-3

学校地址: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登龙路99号(福州校本部)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金滨路999号(福州滨海校区)

联系电话:0591-83969178


  • 阳光学院官网

  • 阳光学院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