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俐俐:阳光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申报书(1)

发布日期:2024-09-08 浏览量:


阳光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

教学团队申报书

 

 

 

 

课程名称:艺术指导

课程负责人:陈俐俐

联系电话:15160510441

推荐类别  职业教育  

普通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继续教育

 

推荐单位 艺术与儿童教育学院

 

 

阳光学院教务处

20248


     明

 

1. 申报书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所在单位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 申报课程可由一名教师讲授,也可由教学团队共同讲授。

3. “学科门类/专业大类代码”和“一级学科/专业类代码”请规范填写。没有对应具体学科专业的课程,请分别填写“00”和“0000”。

4. 申报课程名称、课程代码、授课教师(含课程负责人)须与教务系统中已完成的学期一致。

5. 申报书按每门课程单独装订成册,一式两份。

6. 所有报送材料均可能上网公开,请严格审查,确保不违反有关法律及保密规定。

 

 

 

 

 

 

 


一、课程基本情况

1-1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艺术指导


课程类型

○公共基础课  √专业教育 实践类

其他课程        


所属学科门类/

专业大类代码

音乐学 130202


一级学科/专业类代码

艺术学 1302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开课年级

本科大二年级等


总学时

32

讲授课时

 

实验课时

 

实践课时

32


   

                 2


选用教材

《声乐教程》,山东文艺出版社,2022年

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1-4)罗宪君,李滨荪,徐朗.


最近两期开课时间

2024 2262024  6 17 


2024  9  2 2024  12  31 


最近两期学生总人数

                 305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线上课程地址及账号

      


年课程

开设和推进

课程思政建

设、教学

、奖励等

情况

一、3年来课程开设

    授课学期     授课学时             授课对象

2021-2022(1.2)  336学时   19音乐学、20音乐学、18音乐学

2022-20231.2)  416学时   20音乐学、21音乐学、22音乐学2023-20241.2)  512学时   23音乐学、22音乐学、21音乐学

二、课程思政建设、教学改革、奖励等情况

教改论文:

1.《奥尔夫教学法在音乐教育中的使用和延伸——基于音乐剧引入音乐课的研究》,(论文,《中国文艺家》期刊,2023年10月,刊号:CN:11-3887/J,主办单位:中国文联出版社

2.《文化理解与即兴编创的有机融合——高中音乐课堂编创环节的实践教学研究,(论文,2023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万叶杯”论文(教案)征集评选活动 银奖)

3.《高校音乐专业参与社区音乐教育的探索----感受音乐教育场景的多样性》(论文,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届音乐教育大会社区音乐教育论文征集评选活动 优秀论文)

4.《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实践对策研究》(论文,《中国文艺家》期刊,2022年2月,刊号:CN:11-3887/J,主办单位:中国文联出版社

5.《高校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问题、路径及成效》(论文,2024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万叶杯”论文(教案)征集评选活动 银奖)

教学改革.奖励:

1. 第二届“艺蕴中国.艺术教育创新成果展暨新时代学校美育浸润行动金奖

2. 独立主持高质量发展工程-实战教育教学案例

3. 参与音乐学专业教学与舞台表演的实战案例

4. 参与高质量发展工程-产教融合型课程资源建设

5. 教育部第四批1+X器乐艺术指导职业技能考评员

6.2020年指导学生参加厦门国际钢琴比赛获得一等奖

7.2021年指导学生参加福建省伯牙钢琴比赛获得二等奖

8.2022年指导学生参加福建省音才杯钢琴比赛获得二等奖

9.2023年指导学生参加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福建赛区)获得一等奖

10.2024年指导学生参加第十一届亚洲国际艺术节(福建赛区)获得金奖。

11.连续多次获得阳光学院服务育人奖

12.连续三年获得阳光学院应用型建设推优

 

 

1-2授课教师(教学团队基本情况

教学团队成员

序号1为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及团队其他主要成员总人数限8人之内

序号

姓名

所在单位

出生年月

/职

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

教学任务

1

陈俐俐

艺术与儿童教育学院

1989.01

教师/讲师

15160510441

505799028@qq.com

课程总设计、主讲教师

2

范炘

艺术与儿童教育学院

1996.1

管培生/助教

15880442256

2938862108@qq.com

校外实践课程设计、授课,教育学、思政案例库建设成员

3

邓倩

艺术与儿童教育学院

1986.10

副院长/副教授

18359115589

50319471@qq.com

校内课程授课、质量监控

4

周建华

艺术与儿童教育学院

1981.3

副系主任/副教授

18106003631

1007479853@qq.com

艺术实践活动指导

5

王丽娜

艺术与儿童教育学院

1983.5

教师/副教授

18059053337

65418094@qq.com

艺术实践活动指导

6

 

 

 

 

 

 

 

7

 

 

 

 

 

 

 

8

 

 

 

 

 

 

 

 

 

 

 

 

 

 

 

 

 

 

 

 

 

 

 

 

 

 

 

 

 

 

 

二、课程思政建设情况

1-3授课教师(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情况)

课程负责人情况

5年来在承担课程教学任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获得教学奖励方面的情况

承担教学任务

近五年来课程负责人共承担13门主干课程教学、包括:

课程

学期

班级

学时

艺术指导(一)(二)(三)(四)

2023-2024学年

2021级、2022级、2023

共计320学时

2022-2023学年

2021-2022学年

键盘(一)(二)(三)(四)(五)(六)(七)

2023-2024学年

2018级、2019级、2021级、2023

共计704学时

2022-2023学年

2021-2022学年

2020-2021学年

2019-2020学年

钢琴启蒙教学法(一)(二)

2023-2024学年

2018级、2019级、2020级、2021级、2022级、2023

共计512学时

2022-2023学年

2021-2022学年

2020-2021学年

2019-2020学年

2022-2023学年

 

教学团队情况

1. 课程思政学习培训

2021年11月参加“教育部第四批1+X器乐艺术指导职业技能考评员培训”

2022年12月-2023年2月参加“2023年寒假教师研修”专题培训;

2023年11月参加“中国(上海)钢琴教育大会”

2023年6月-9月参加“2023年暑期教师研修”专题培训;

2024年2月-4月参加“2024年寒假教师研修”专题培训;

2024年7月-9月参加“2024年暑期教师研修”专题培训。

2024年4月参加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刘学莘思政讲座。

2.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通过“音乐+思政”的形式,与福州七中教育集团开展“音乐里的思政课”大中小同上一节音乐思政课,成果刊登于福建省教育厅平台及省级主流媒体平台。

3. 各成员情况:

范炘

一、教学研究

1.《奥尔夫教学法在音乐教育中的使用和延伸——基于音乐剧引入音乐课的研究》,(论文,《中国文艺家》期刊,2023年10月,刊号:CN:11-3887/J,主办单位:中国文联出版社)

2.《文化理解与即兴编创的有机融合——高中音乐课堂编创环节的实践教学研究,(论文,2023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万叶杯”论文(教案)征集评选活动 银奖)

3.《高校音乐专业参与社区音乐教育的探索----感受音乐教育场景的多样性》(论文,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届音乐教育大会社区音乐教育论文征集评选活动 优秀论文)

4.《高校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问题、路径及成效》(论文,2024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万叶杯”论文(教案)征集评选活动银奖)

 

邓倩
.教学研究

1.福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项目,2018.

2.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教育厅,2020.

3.《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专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12.

4.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教育厅,2018.

5.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

6.阳光学院校级混合一流课程课程,阳光学院,2021.

.教学奖励

1.第五届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人文社会科学组二等奖

2.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学新秀

3.福建省大学生艺术节优秀指导教师

4.阳光学院第十三届最佳一节课教学竞赛一等奖

5.阳光学院首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

 

周建华

一、教学研究

1.《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专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

2.文化自信视域下福建省民间音乐在社区的传承与发展对策研究.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2020.

3.文化大发展背景下福州市社区音乐文化建设与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共享的策略研究.福建省教育厅项目.2017.

.教学奖励

1.阳光学院第一届青年教师“最佳一节课”竞赛三等奖

2.第四届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阳光学院选拔赛优秀奖

3.连续多次荣获阳光学院教学优秀奖、优秀教师、教书育人模范教师、科研优秀奖、优秀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三、附件材料清单

2-1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情况

习近平主席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艺术指导专业作为文化文艺工作的一门重要学科,顾名思义就是运用“乐器之王”——钢琴来为声乐演唱者进行钢琴伴奏,指导演唱者如何与音乐更好地融合与表现,从而达到特定目标的艺术成就。总的来说,这门课程的建设目标是:确立“以琴育人、以琴化人”的思政育人目标,“琴学、琴练、琴思、琴演、琴育”五琴融合的教学模式,打造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德技融合课堂,着力提升教学效果。

 

具体来说,艺术指导专业人员在与演唱者进行教与学、评与唱等音乐互动过程中,集理论研习、小组辅导、集体创编、舞台实践于一身,具备极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应用性,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根本遵循,着力探寻音乐课所蕴含的美育教学元素与思政德育教学元素的交汇点,注重将价值引领贯穿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全过程,帮助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识-时-释-示”,做立德为学、知行合一的表率。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合作、创新、实践的本真要义,借助泱泱中华文化中具有高度相关性和契合度的原初性音乐素材,将传统音乐的“文化语言”转化为新时代音乐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语言”。籍由通古知今、中西互鉴的比较学习以及中国作品专题学习来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使命感;通过校内外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包括汇报音乐会、学院展演、比赛、观摩、教育见习实习和支教等,来培育劳动素养和职业道德;通过舞台表演、音乐创编、人际沟通等多元多层次的合作学习来深化团队意识,提高快速融入社会实践协作的能力。

2-2课程目标

教学

目标

教学目标:

目标1:掌握音乐作品的和声结构、调性变化等,为音乐作品提供合适的伴奏,丰富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掌握音乐作品的风格和内涵,通过伴奏来传达作品的情感和意境;

目标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意识,具备扎实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艺术实践积累,正确认识和把握音乐教育的性质、价值和目标;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具有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

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

 

思政育人目标

《艺术指导》课程自身具备的人文、合作、创新、实践之课程属性,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而独特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宝藏,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精神标识与文化底色,在经过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后,为守正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一.以文化之力增强艺术教育的实效性。在涵养家国情怀、塑造健全人格、提升品格素养、坚定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内在逻辑交集,结合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要求以及教育对象的文化需求,回答好融入什么、谁来融入、怎么融入等问题,探寻具有原则高度的融入实践路径,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育人功能。

二.培养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锤炼品德修为。让音乐教育人才有时代担当,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同时树立文化自信,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水平;增强创新能力;培育劳动素养和职业道德。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式提升。

 

2-3 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思政设计与融入点:课程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的领域。)

教学周次

授课知识点

思政设计

与融入点

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

思政育人

成效

1

绪论

思政设计:让学生了解学习本门课的意义与创新传承意识的培养。

融入点:通过选择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作品作为教学内容,如反映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社会正能量的曲目。这些作品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技能,还能在演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思政信息。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学生明白在钢琴艺术指导过程中,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作品演奏,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2-6

古韵新声-中国古诗词歌曲

思政设计:通过传承了解传统文化,中国既有的文艺传统与伦理精神结合:正是采诗合乐、以风雅劝世的古典诗乐之教,使得作为一种文艺体裁与音乐类型的中国艺术歌曲,始终以忧国爱民、激浊扬清为其核心内涵,又以中西合璧为其人文取向。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融入点:通过音乐与诗词的剖析,以诗歌融化课程内容,摘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诗歌元素构建与艺术指导相渗透的诗语体系。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演示法、启发法

学生通过学习,从“接受者”转变为“传播者”,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音乐的力量,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7-8

以歌叙史-中国艺术歌曲

(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

思政设计:通过学堂乐歌作品的学习,感受励志自强的精神,以及中西音乐结合的特性。通过概念的讲述,延伸出作品的特点,意义及作用,让同学了解到即使是西方音乐在当时成为主流音乐的情况下,中国人民依然坚持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

融入点:通过弹.唱学堂乐歌作品,了解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爱国热忱,培养学生爱国注意,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演示法、启发法

学生在音乐作品中感受时代变迁的中国,以歌叙史,以乐育人,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

9-11

歌思中国-中国艺术歌曲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思政设计:通过强化作品的人文表达,希望从弹奏者到演唱者、从琴声美,人声美,语言美,到情感美,真正实现在中国艺术歌曲的美誉浸润与思想升华。   

融入点:“双色”教学模式(思政“底色”与音乐艺术“亮色”)为抓手,通过经典作品的学习,立足音乐课堂,以浸润式音乐会等多种艺术实践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演示法、启发法

学生通过各种舞台实践,能力与技术的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宣扬中国精神

12-16

“情”于“景”-中国艺术歌曲;中国歌剧选段

(改革开放-至今)

思政设计:以原创红色剧本为核心,推进课程改革,打造“剧本里的思政课”。让红色历史“活起来”

融入点:通过原创歌剧《沂蒙山》选段作品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体会“民族的”才是 "世界的"的深刻含义。并深入思考红色音乐在当下学习党史中的作用, 它是服务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音乐, 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文化价值判断的一种方式。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演示法、启发法

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过程中磨炼专业技能,用沉浸式互动体验,以“声”与“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之美。


2-4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

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艺术指导课程教学,不是一道简单的物理工序,而是一次充满挑战和艺术的“化学反应”,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育人工作,本课程根据本校“树应用型创新型大学标杆”的培养方针,按照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中的育人规定,既需要用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存量,又需要扩充其教育资源增量。重新认识和梳理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教法等,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进行系统化、再造性的设计和实践,体现到课程教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等各方面之中,实现课程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做到以下四点:

一、守好课堂“主渠道”,探索音乐思政特色系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核心要务是经典艺术歌曲的诠释范式选择和时代价值转化。将此项内容作为课程思政的关键性准备工作持续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拓展思政教学“大格局”,打造思政育人与五琴育人相结合的思政理论课程体系。坚持打通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既对融入的内容、时点、方式、方法等根据学科知识特点、教书育人规律等进行的科学合理设计,也对课程内容的重新梳理和再造,以确保知识教育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统一。

二、把握育人“总目标”,创新发展学科教学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课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把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艺术指导课堂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价值判断情境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问题和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理论思维、方法论和价值判断,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同时,利用VR虚拟仿真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样化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打开创新空间巩固文化主体性发挥技术创新与实践创新在价值引导、情感传递和道德示范方面的优势作用不断增强铸魂育人效果。

三、用好社会“大课堂”,拓宽思政育人渠道加强实践育人,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把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艺术指导实践教学,将育人目标统筹到实践教学目标中去,坚持把育人要求融入实践教学工作全过程,加强对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在解决问题、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其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其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等。同时,要充分挖掘实践场所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实践教学中做足做实思想政治教育。站在中国化时代化的美育视域中系统把握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基本内涵,在“明体致用”中实现音乐教育者在文化认知和文化实践上的知行合一,促使教育对象建立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宏观认识和整体概览,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主和文化自信,避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碎片化”“片面化”“机械化”等问题。

四、筑牢课程建设“主阵地”,发挥艺术实践育人功能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着力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中体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和责任。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泽核心价值观、涵养个体德性养成等教育功能,在现代性启蒙的介入中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文化再生产角度讲,坚守马克思主义实践立场,敬重由生活实践创生的文化生命连续性,吸取跨越历史时空而赓续的鲜活元素,从潜在静态的育人资源转化为现实动态的育人成效,打造音乐特色品牌育人形象,传递“好声音”,讲出“好故事”,展示“好形象”,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凝聚人心、凝聚力量。

 

2-5课程评价与成效

本课程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综合师评,多样化过程性考核,校外实践项目负责人评价等方式

本课程采用结构成绩制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总成绩的计算公式为:

总成绩=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平时成绩由期中考、习奏、出勤等教学环节的成绩构成(考勤10 %习奏20% 期中考20%)

期末艺术指导考查,即学生现场为声乐考试伴奏的方式来评定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总成绩的计算评定

为所有声乐组教师以及艺术指导教师现场给分,并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

(一)多样化音乐美育实践项目构建实践育人新范式

 

鼓励学生以各种合奏伴奏形式参与舞台实践,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控制能力,加强合作意识。学生通过协作,创作等方式,发扬立德为学、知行合一的实践创新多元主体功能;通过师生共导,师生共创的舞台展演,参与“大中小共上一节音乐思政课” 从艺术指导,歌曲弹唱,钢琴合作等多维度进行艺术合作。登上福建省级媒体以及福建教育厅平台专题报道。

 

(二)多元合作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水平

     由艺术指导和声乐教师团队牵头,整合中外声乐作品乐谱及其音响和文献从纸质出版、网络平台和数据库等来源获取,通过建立学院音乐学专业声乐曲目伴奏资源库,逐渐编纂伴奏资源曲库,供师生共享。并纳入过程性考核,将艺术指导的教学内容与声乐课的教学内容相互衔接,破除专业痛点。以现代化的多元复合形式扩大中华优秀艺术歌曲的影响范围与音乐团队协作的新天地,使学生通过在实践场景中开展现场艺术协作,作为艺术指导参加由福建省教育厅,福州市人民政府作为指导单位,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管委会主办的“福建理工大学合唱团专场音乐会”;学生担任第十一届亚洲国际艺术节专业赛事艺术指导,多名学生获钢琴组金奖。在鲜活、生动、形象的音乐叙事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增强教育主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三)多项教研成果武装课程建设

过主动带领学生参与实践实训项目,拉通校内学习-校外实训的全方位育人渠道,在实践中领会新发展阶段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实践育人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育的教学设计和具体方法。创设参与产教融合型课程资源,建设钢琴启蒙教学法线上教学资源库;参与音乐学专业教学与舞台表演的实战案例。顺应数字化载体形态的时代趋势,积极建设虚拟教研室、智慧教育共同体,推动教学方式变革和文化传播方式创新,以极具亲和力、传播性的新型传播媒介——快闪,对中华优秀歌曲库进行可视化展示,满足教育主体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技术需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音乐专业学习的深度融合。持续强化实践育人,引导学生走进学校做教师、走进社区做服务、走进社会做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2-6 课程特色与创新

(一)打破专业学科单一化限制,将时事与美育融合

新时代学生普遍具有积极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的热情,对国际国内时事、社会热点问题、重大事件等都特别关注,开展艺术指导课程思政,切忌对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进行“说教”“生切”“嫁接”等简单化处理,必须在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认识和重构再造,将所挖掘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实现所讲授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上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说,就是把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放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和两种资源的背景中,针对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内容进行教学,教会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并分析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世界、理解中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今年夏天,在中国奥运军团艺术体操团体项目中不仅有大比分夺冠、外俄罗斯籍美女教练等新闻吸睛圈粉,还有参赛曲目中引用大量中国古风音乐“出圈,可将这一现象级的新闻热点引入教学中,从音乐,服装等方面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继而引入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的融合,由此引入本节课所授教学重点中国艺术歌曲内容的教学;在中国艺术歌曲《春思曲》这一课程中,在前言导入环节,通过播放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国艺术体操团体项目《凤鸣凌箫》等视频片段,让时事话题度、新鲜感拉升授课整体质效。

(二)双课堂协同并进,拓宽思政育人渠道。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要求,进一步深化思政课内涵,丰富思政课的多元模式,通过研究红色音乐作品与思政元素中具有的“融通互构”的教育内容,提炼音乐作品与思政“交相辉映”的育人功效。通过协作、创作等方式,讲述不同时期的音乐故事,让艺术指导思政课入脑、入心、落地培养出更多,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艺术修养的人才。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增强融入的针对性和层次性,在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整体性以及系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统音乐资源的基础上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充分发挥学校课程这一重要载体的作用,建构满足时代需要和育人要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链,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与精准性。如,在讲授红色经典曲目《我爱你,中国》中,我们以“红色经典进校园”为契机,共同开展了大中小学“音乐里的思政课”音乐思政一体化建设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大中小学师生同上一堂课,将党史“唱”到音乐思政课堂,在以歌融情、以歌促知、以歌励志中讲好红色故事,唱响主旋律。

 

2-7课程建设计划

(一)课程思政方面的持续建设计划

深化艺术指导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的课程思政体系。紧密结合课程的特点与建设要求,找准课程中思政映射与融入点,凝练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基于教学目标的刚性、教学内容的思政鲜活性和教学评价的思政 底线,开展课程思政工作。

    1.价值模块整合:知识模块重组、广度延伸、深度解读、德育内涵发掘。将专业课程内容用一条思政线索串联起来,将思政点连接成思政线、思政面,与学术和方法融合成“多维体”。

2.讲好故事:教学内容涉及到的大师成长道路,学科发展史,教师个人经历等,引导学生从中发掘价值观;开发体现区域特色的课程倾向,呈现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空间向度和地域特点;树立“大思政课”理念,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开发高质量的“第二课堂”“线上课堂”“虚拟课堂”,以生动的表现形式和鲜活的历史形象弥补理论教学抽象化与静态化的不足,引导学生将外在的规范性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近感和认同感。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讲(课堂讲授)、查(学生查阅资料)、做(社会实践、 调研、课件)、演(学生演讲、报告、编剧演出)、论(论文、 讨论、辩论、论坛),坚持红色价值塑造,专业知识传授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位一体”。

(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主要改进措施、支持保障措

1.创新育人模式:构建多元参与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拓展教学时间与空间。通过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和线上线下三个方面结合。

2.协同教学:知名教授、专家、道德模范协同教学,同类系列课程的协同教学。发挥价值引领,打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

3.在已经成熟的“教学模式”中融入思政相关问题:在向学生系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政素养,激发他们的思政育人情怀,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推荐意见

1. 教学设计样例说明(必须提供)

(提供一节代表性课程的完整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流程说明,尽可能细致地反映出教师的思考和教学设计,在文档中应提供不少于5张教学活动的图片。要求教学设计样例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表述清晰流畅。课程负责人签字。)

2. 最近一学期的课程教案(先行准备)

(课程负责人签字。)

3. 最近一学期学生评教结果统计(选择性提供)

(申报单位加盖公章。)

4. 最近一次学校对课堂教学评价(选择性提供)

(申报单位加盖公章。)

以上材料均可能网上公开,请严格审查,确保不违反有关法律及保密规定。

4-1课程负责人承诺

本人已认真填写并检查以上材料,保证内容真实有效按时完成工作计划,按要求及时报送总结等相关材料,且不存在任何知识产权问题。如有违反,本人将承担相关责任

 

 

 

课程负责人(签字):

                                                                          

4-2 教学单位政治审查意见

该课程内容及上传的申报材料无危害国家安全、涉密及其他不适宜公开传播的内容,思想导向正确,不存在思想性问题。

该课程负责人教学团队政治立场坚定,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行为,不存在师德师风问题、学术不端等问题,五年内未出现过重大教学事故。

 

 

(签字公章):        

                                                       

4-3 申报单位承诺意见

 

本单位对课程有关信息及课程负责人填报的内容进行了核实,保证真实性。经对该课程评审评价,择优申报推荐。

 

 

 

 

 

     签字:

   (公章)            

                                                       

 

Copyright @ 阳光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4018106号-3

学校地址: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登龙路99号(福州校本部)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金滨路999号(福州滨海校区)

联系电话:0591-83969178


  • 阳光学院官网

  • 阳光学院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