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申报书(数字化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2024-09-08 浏览量:

附件1

 

阳光学院课程思政示课程、教学名师和

教学团队申报书

 

 

 

 

课程名称:数字化乡村振兴》

课程负责人:汪文政

联系电话:

推荐类别:  职业教育  

普通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继续教育

 

推荐单位 元宇宙与新媒体学院

 

 

阳光学院教务处制

2024年8月

 表  说  明

 

1. 申报书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所在单位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 申报课程可由一名教师讲授,也可由教学团队共同讲授。

3. “学科门类/专业大类代码”和“一级学科/专业类代码”请规范填写。没有对应具体学科专业的课程,请分别填写“00”和“0000”。

4. 申报课程名称、课程代码、授课教师(含课程负责人)须与教务系统中已完成的学期一致。

5. 申报书按每门课程单独装订成册,一式两份。

6. 所有报送材料均可能上网公开,请严格审查,确保不违反有关法律及保密规定。

 

 

 

 

 

 

 

一、课程基本情况

1-1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数字化乡村振兴


课程类型

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 ○实践类课程

○其他课程        


所属学科门类/

专业大类代码

管理学/ 12


一级学科/专业类代码

·               农林经济管理 / 1203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开课年级

2023级 (全校)


总学时

32

讲授课时

16

实验课时

 

实践课时

16


   

2


选用教材


最近两期开课时间

2023   10 7 2024 1  10 


2024   3  5 2024  6  30 


最近两期学生总人数

120


教学方式

○线下   ○线上   线上线下混合式


线上课程地址及账号

https://mooc1-1.chaoxing.com/mooc-ans/mycourse/teachercourse?moocId=242282909&clazzid=96244841&edit=true&v=0&cpi=76209758&pageHeader=0

 


近三年课程

开设和推进

课程思政建

设、教学

、奖励等

情况

本课程是阳光学院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先行先试课程,至今已

教授三轮:分别是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的“乡村振兴精英班”

授课;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的导师组研修班授课,2023-2024

学年第二学期的“产教融合课程”授课;三轮授课,都紧密围绕

“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战略的建设需求,以“产教融合、守护和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学习结合实战提升、线上线下一体化

”为课程建设的核心指导方向和主旨理念。在三轮授课中,分别构

建了:校内外10人组的产教融合导师组、授课学生覆盖全学校,

授课人数突破150人、引进了三项传承和推广地方文旅产业的实战

项目、进行了近10场的乡村文旅宣传推广活动执行、省级以上媒

体报道近50篇、两次获得阳光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立项

阳光学院两项“高质量建设工程项目”。分别是“实战教学案例库”

建设项目一项、“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项目”一项。通过以上课程

建设,充分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发展、自觉做福建优秀传统文化

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学到真本领未来投身到家乡建设的大潮中去

1-2授课教师(教学团队)基本情况

教学团队成员

序号1为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及团队其他主要成员总人数限8人之内

序号

姓名

所在单位

出生年月

/职称

手机号码

电子邮箱

教学任务

1

汪文政

元宇宙

1971.09

教授

18558839472

2162621850@qq.com

课程建设统筹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机制与落地

数字乡村实战项目落地指导

2

魏韶礼

元宇宙与新媒体学院

1984.11

专职教师/讲师

13400571787

1580205380@qq.com

课程教学统筹

乡村振兴及数字化乡村相关理论是实战知识

数字乡村实战项目落地统筹

3

张学丽

元宇宙与新媒体学院

1992.02

讲师

18059006607

18611401200@163.com

农文旅短视频与直播

数字乡村实战项目落地指导

4

饶跃邦

元宇宙与新媒体学院

1990.01

讲师

18695615268

raoyuebang@163.com

农文旅项目落地与运营

数字乡村实战项目落地指导

 

5

张明椿

福建海峡旅游文化研究院

1971.01

执行院长

18259082111

87373090@qq.com

文旅提升、文旅咨询、文旅项目包装与运营

6

徐宏飞

福建子归星农科技有限公司

1993.06.14

运营主管

18259907026

1255480787@qq.com

乡村电商落地与执行

乡村电商运营

7

强佑航

福州旅文商文旅有限公司

1988.07

总经理

13950207025

1006693771@qq.com

乡村振兴与商业板块的结合、乡村振兴相关领域的专债全过程咨询服务类型、乡村振兴运营部分的建议

8

林植凡

福州吉造传媒有限公司

1993.05.26

首席导演

13600810617

442012632@qq.com

文旅内容的落地与执行

文旅视频的执行与推广

二、课程思政建设情况

1-3授课教师(教学团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情况)

课程负责人情况

(近5年来在承担课程教学任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获得教学奖励等方面的情况)

1.承担课程包括创新创意, 商务谈判, 电子商务, 物流管理

2台湾省七年教学优秀奖,个案教学竞赛第一名

3.台湾省劳动部职业训练局台德精英计划委员专家

4.台湾省教育部青年发展署职业生涯专家顾问

 

教学团队情况

(近5年来教学团队在组织实施本课程教育教学、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参加课程思政学习培训、集体教研、获得教学奖励等方面的情况。如没有教学团队,可填无)

  本课程教学团队已构建一整套保障本课程教育教学的体系与措施:

1、构建了一个“产教融合 专注数字化乡村建设”的教研团队,既有校内资深教师团队,也有校外行业大咖、行业公司、政府资源,为课程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全面支持。

2、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资源库建设,确保课程能够紧跟时代,顺利实施,且有比较特色化的教学形式融入教学。

3、教学团队进行了多场次的课程思政建设交流、积极参加省内外课程思政研讨与培训会议、保持定期的集体研讨,确保课程团队能够站在最前沿、接收新思想、落地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带领新团队。

4、本课程团队积极实现团队价值最大化,目前已获得阳光学院校级三下乡社会实践评比二等奖一次、“追寻领袖足迹 赓续中华文脉”校级优秀团队一次、获批阳光学院高质量发展工程项目两项、指导并创作的乡村直播电商账号十多个、指导并创作的文旅短视频在省级媒体上展播十多次 观看点赞量破十万、团队各类社会实践省级以上媒体报道突破50篇,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2-1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情况

《数字化乡村振兴》课程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伟大实践背景下应运而生,坚持阳光学院“办百年名校,育时代精英”的初心理念,对标阳光学院“应用型建设改革”的方向,梳理阳光学院“产业链办学 场景化育人”教育理念,主旨在于引领和带领新时代青年投入到乡村振兴大潮中守护文化、融入乡村、赋能乡村、发展乡村,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应用型特色之路,从而实现人生的新跨越。

本课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结合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背景与行业实践,提炼其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等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与项目实践的各个阶段,让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的成为本课程的“亮点特色”。课程内容以知识点为引,形成思政线,构建课程的思政面。建设思政资源时,案例多样化,包括校企合作教材、思政网站等,以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

本课程除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外,如线上下下互动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翻转教学等,重点引入“乡村实战项目”,带领学生走进乡村、融入乡村、服务乡村、传承乡村、发展乡村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乡村发展对于新时代青年的迫切需求,从而建立起勇于担当的使命感、守护乡村文化的责任感、发展乡村的信念感、成就自我和他人的共赢信念。成为“爱乡 创乡 返家乡”的新时代好青年。

2-2课程目标

教学

目标

紧扣立德树人根本,提升乡村振兴育人实效,主要是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学生传递“数字乡村”发展的最新知识和技能。加强学生对于“乡村振兴与立德树人”的学习引导与发展,通过学习、实战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向广大“乡村产业与乡村发展”为家乡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思政育人目标

打造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统领的“专业+思政”、“课堂+实践”的完整课程体系,通过建立“五位一体”的大学生融入乡村振兴路径,让大学生融入乡村振兴变成一种常态化、全方位、可落地的教育活动,达到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的效果。切实将大学生思政教育开到田间地头使学生对乡村为何振兴、怎样振兴、何时振兴谁来振兴形成全方位的认知

2-3 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思政设计与融入点:课程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的领域。)

教学周次

授课知识点

思政设计

与融入点

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

思政育人

成效

2

第一章:

乡村振兴与数字化乡村振兴

(校内导师)

使学生了解乡村振兴政策,理解乡村振兴实施重点、引领大学生建立“学以致用、报效家乡”的价值观

线上+演示法

为学生传递“数字乡村”发展的最新知识和技能。场景化教学和实践,并以真实的实战项目赋能学生的全面学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学习引导与发展,通过学习、实战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向广大“乡村产业与乡村发展”为家乡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2

第二章:

乡村振兴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校内导师)

紧跟党的政策,了解“乡村振兴”伟大战略,根据社会实践目的地制定“核心主题思想”。

线上+演示法

“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强化实践教学是新时代农业高职院校“大思政课”的题中之义。将“课堂”搬到“田间”,用“实践”武装“思想”,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有利于引导学生增强服务乡村意识,投身新时代乡村振兴浪潮之中。

2

第三章:

农文旅短视频与直播发展(校内导师)

使学生了解农文旅发展趋势,短视频与直播,对于农文旅发展的意义。文旅电商融合建设:把专业知识应用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深耕地方产业特色,赋能地方农文旅综合发展,做到“立德树人为三农,青春成长为家乡”。

线上+演示法

号召学生走进乡村,借助平台的影响力,打造乡村音乐会、慢生活直播间、系列宣传片等公益内容,恰好为这些拥有独特禀赋、亟待发挥文旅潜力的乡村提供了对外展示的窗口。让数字助农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方向,有效拓宽了乡村推介的通道,加速了数字乡村发展。

2

第四章:

三农产品运营与发展(校内导师)

使学生了解国家与地方对于农旅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与实际支持 结合家乡农旅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开拓思路,融入“数字化技术”,做家乡新型农旅发展的先行先试者

线上+演示法

帮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非遗文化重要性以及社会变⾰的⼤趋势和新机遇,掌握探索创新性的传承“非遗”;培养学生学⽣认知社会变⾰的战略思维,掌握对应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运用;帮助学生将专业技能运用于实际非遗文化传承中,并能分析和解决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

第五章:

实战项目分享(校内实战项目负责同学)

通过我们的"永安小陶镇,古田十方田和金翼村" 等实战项目,让班级学生对于"乡村产业发展,数字化乡村建设,乡村文化传承,大学生返乡创就业"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与理解。

线上授课+线下实践

可以在校地联合中,充分发挥人才和乡村的优势,主动引入地方乡村文化,促进学校教育与地方乡村文化的互融共通。面向高校师生开展地方乡村文化教育,培育乡村文化建设的专业型人才。通过乡村文化品牌建设等方式,将乡村文化元素熔铸于乡村建设中,促进乡村发展。

2

第六章-第八章:乡村振兴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

校内导师+校外企业实战导师)

乡村振兴需要我们“青年群体”而返乡青年、新农人、电商达人、文旅达人更是成为当下最新最热名词、不仅在乡村,也可以在城市为家乡发展做贡献。产教融合促进文化传承创新,需要立足地方特色文化,依托现代人文社会科学资源和自然科学技术,深耕蕴含优秀思想观念的乡村文化。在深化产教融合中,充分引导优秀产业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交融,将先进教学理念引入乡村产业,实现乡村文化资源与现代产业发展的协同对接。

线上授课+线下实践

既达到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的效果;又可以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发挥移动课堂的作用,通过体验式教学,开展依托专业,服务“三农”的志愿服务;加强就业指导,在校内开展以农村创业为导向的项目孵化;并通过以乡村为主阵地的“劳动教育”课,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其“强农有我”之志,走“乡村振兴”之路。

引导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以扎根“三农”,服务乡村,做新时代新农人为奋斗目标,系统谋划返乡就业、返乡创业方向,做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头人,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征程上留下青春足迹,在实现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历程中绽放青春之花。


2-4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

(描述如何结合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方法路径,将课程建设目标融入课程教学过程等情况。1000字以内)

 

数字化乡村振兴》课程是对当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结合数字化技术发展而设的一课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数字化技术在乡村振兴中应用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同时融入思想政教育元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使命感。

 

1. 明确课程定位与办学特色相结合:

   - 课程应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如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等,强调数字化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应用。

   -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数字化技术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如智能农业、农村电商等,让学生理解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2. 挖掘专业特色中的思政元素:

   - 在课程内容中融入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 强调数字化技术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产品销售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 完善课程内容,融入思政教育:

   - 更新课程内容,加入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案例,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

   - 引入政策分析,让学生了解国家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政策导向和战略部署,增强政策意识。

 

4.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思政教育实效:

   - 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数字化乡村振兴项目中,通过实践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政教育的体验。

   -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动画等,生动展示数字化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 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 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与农业科技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体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 开展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将数字化技术与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6. 方法路径的探索:

   - 鼓励学生参与到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中,如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

   - 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研讨会和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和行业领袖分享经验,拓宽学生的视野。

 

7. 融入课程教学过程:

   - 在课程设计中,明确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并将其融入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中。

   - 通过课程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思政教育表现纳入考核,鼓励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有效地将《数字化乡村振兴》课程建设成为一门既有专业深度又有思政广度的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2-5课程评价与成效

概述课程价的方法机制建设情况,以及校内外同行和学生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示范辐射等情况。500字以内)

 

《数字化乡村振兴》课程的价方法机制建设情况,以及校内外同行和学生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示范辐射等情况概述如下:

 

1. 考核评价方法机制:该课程建立了包括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在内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评价内容涵盖育人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内容、课堂组织、教学效果、教学改进等方面。学生评价则侧重于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成效、教师言行举止等维度。评价过程注重学生个体发展,以学生进步和变化作为评价核心,对学生的素质、知识、能力进行增值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个性化培养的参考依据。

 

2. 校内外同行评价:课程获得了校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专家和学生评价平均在97分以上,显示出课程主体知识与案例、前沿技术的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程团队的教学方法在学院全院大会进行汇报,得到了同事的好评,其中建立思政案例库的做法已在全院核心课程中推广。

 

3. 学生评价: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教学方式互动性强,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对数字化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将思政元素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相融合,课程团队充分发挥了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课程团队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在革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培养、系统化思政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5. 示范辐射情况:课程的建设方法获得校内外媒体报道100篇+,同时被中国青年网等国家媒体报道,所带学生团队获得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二等奖,以及在“追寻领袖足迹、赓续中华文脉”社会实践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团队。

 

综上所述,《数字化乡村振兴》课程在考核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学改革成效以及示范辐射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进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2-6 课程特色与创新

(概述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特色、亮点和创新点,形成的可供同类课程借鉴共享的经验做法等。须用1—2个典型教学案例举例说明。500字以内)

 

首先,我们实施了“专业基础+地域文化+科研课题”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不仅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且通过结合地域文化和科研项目,增强了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和参与。例如:学生通过参与永安市小陶镇五一村的直播电商活动,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不仅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技能,也加深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向外界展示了五一村的风土人情和特色农产品,这不仅帮助了当地农民增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此外,我们还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文献库、案例库、试题库等,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支持了教学内容的多元化,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

 

最后,我们的课程思政建设还体现在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推动上。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乡村文化保护和发展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通过参与乡村振兴相关的直播电商活动,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了加强。通过各种类型的学习和实践活动,重点推动学生爱乡、创乡、返家乡的实际行动,也为学生能够将青春奉献乡村和家乡,践行“将论文写在大地之上”的谆谆嘱托。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乡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了贡献,这种社会服务意识的培养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的课程思政建设特色在于深度融合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教学效果。这些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养了有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7课程建设计划

概述今后5年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持建设划、需要进一解决的问题、主要施、支持保障措施等。300字以内)

 

在未来5年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将持续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乡村振兴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思政素质培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提高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福利待遇。

 

2.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加强课程思政的创新,注重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思政能力和实践能力。

 

3. 课程思政研究:加强课程思政研究,不断完善课程思政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推进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提高课程思政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效果。

 

4. 持续推进课程思政与实战实践项目的深度融合:引导和推动师生将所学与所感应用到“福建省优秀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通过各种形式推动课程思政的不断转化,让学生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所转”。

 

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包括:

 

1. 课程目标定位:需要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定位,制定科学系统的教学改革方案。

 

2. 教师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力度:专业课教师在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时,需掌握适当的力度,避免顾此失彼或过犹不及。

 

3. 避免形式主义:确保课程思政教学不流于形式,而是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目标。

 

主要改进措施:

 

1. 提升教师思政意识和能力:通过培训和研讨,增强教师对专业学科思政教育功能的认识,提升思政理论水平。

 

2.深入挖掘专业课包含的思政元素:根据不同类型专业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和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3. 完善课程思政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多元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标准和监督检查机制,明确激励机制。

 

支持保障措施:

 

1. 经费保障:设立专项教改经费支持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教师培训、学术交流等。

 

2. 工作考核: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形成长效激励机制。

 

3. 组织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通过这些措施,旨在构建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附件材料清单

1. 教学设计样例说明(必须提供)

(提供一节代表性课程的完整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流程说明,尽可能细致地反映出教师的思考和教学设计,在文档中应提供不少于5张教学活动的图片。要求教学设计样例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表述清晰流畅。课程负责人签字。)

2. 最近一学期的课程教案(先行准备)

(课程负责人签字。)

3. 最近一学期学生评教结果统计(选择性提供)

(申报单位加盖公章。)

4. 最近一次学校对课堂教学评价(选择性提供)

(申报单位加盖公章。)

以上材料均可能网上公开,请严格审查,确保不违反有关法律及保密规定。

 

 

四、推荐意见

4-1课程负责人承诺

本人已认真填写并检查以上材料,保证内容真实有效,按时完成工作计划,按要求及时报送总结等相关材料,且不存在任何知识产权问题。如有违反,本人将承担相关责任。

 

 

 

课程负责人(签字):

                                                                          

4-2 教学单位政治审查意见

该课程内容及上传的申报材料无危害国家安全、涉密及其他不适宜公开传播的内容,思想导向正确,不存在思想性问题。

该课程负责人(教学团队)政治立场坚定,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行为,不存在师德师风问题、学术不端等问题,五年内未出现过重大教学事故。

 

 

(签字、公章):        

                                                       

4-3 申报单位承诺意见

 

本单位对课程有关信息及课程负责人填报的内容进行了核实,保证真实性。经对该课程评审评价,择优申报推荐。

 

 

 

 

 

     签字:

   (公章)            

                                                       

 

Copyright @ 阳光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4018106号-3

学校地址: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登龙路99号(福州校本部)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金滨路999号(福州滨海校区)

联系电话:0591-83969178


  • 阳光学院官网

  • 阳光学院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