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情况 |
(描述如何结合本校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准确把握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科学设计本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等情况。500字以内) 本课程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的号召,精准对接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紧扣“爱国·科学·创新·图强”船政精神内核,将课程思政建设方向锚定于“海洋强国使命传承”与“船政精神当代转化”,重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科学素养、破局思维及产业报国能力,以船政先贤的奋斗事迹和民族精神激励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服务地方发展。 本课程思政建设以船政精神为价值底色,培育学生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与文化自信,系统讲授船政历史、科技、管理与文化遗产。内容供给分核心模块与专业融合模块,核心模块以历史事件、先贤事迹为载体,结合理论论述构建“历史——理论——现实”逻辑;专业融合模块聚焦工科技术攻坚、经管管理实践、艺术文创设计、新兴技术融合等,通过马尾船政文化遗址群“行走的思政课”、校内研学中心实践、跨专业项目式作业(如可视化传播方案、遗产保护规划)及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形式,促进学科思维碰撞,使学生从专业视角诠释船政精神当代价值。 课程突出地缘性、通识性、专业性结合,构建“文化解码-能力转化-价值构建”育人模型,让工科生在技术学习中坚守科技报国初心,文科生在历史解读中强化文化强国使命,艺术生在创作中坚定守正创新追求,实现从知识传递到精神浸润的跃升,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家国情怀的船政精神传承人,成为彰显学校地域特色与育人定位的课程名片。 |
2-2课程目标 |
教学 目标 |
1.知识目标。学生能把握船政文化的发展过程和深刻内涵,感悟前辈先贤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正确认识船政文化在推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中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能够自主创作船政文化主题创意作品,具有一定文化创新创作能力;锻造跨学科创新实践力,培育学生服务福建海洋经济产业能力。 3.素质目标。以船政文化前辈先贤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爱国敬业、勇于奉献、自强不息、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弘扬求真务实科学精神,深植“技术自主权即主权”爱国意识,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
思政育人目标 |
立足“爱国·科学·创新·图强”精神内核,构建“价值共识——专业赋能——知行转化”三维目标链,培养担当海洋强国使命的新时代船政传人。 价值共识。通过昭忠祠家书共情、1884/2024舰船技术对比等载体,使全体学生筑牢“海权即主权”的家国认同,传承“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专业赋能。分层培育学科实践力:工科生聚焦船舶传感器国产化设计,锤炼技术破壁能力;经管生开发船政文旅数字运营体系,锻造产业报国思维;艺术生创作动态插画与AR海战程序,创新文化传播路径;人文学科提炼船政跨文化智慧,赋能海洋意识普及。 知行转化。依托马尾在地资源实现三重跃升:以“情动→知史→意决→行践”路径贯通精神内化(昭忠祠现场课→船政档案解码→技术封锁辩论→船厂实践),以跨专业混编团队完成轻量化智能舰模/船政元宇宙展厅/文化园运营方案“新船政三部曲”,最终形成“爱国情怀驱动专业创新,学科智慧反哺文化传承”的育人闭环。 |
2-3 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思政设计与融入点:课程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的领域。) |
教学周次 |
授课知识点 |
思政设计与融入点 |
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 |
思政育人成效 |
第一周 |
船政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导思想与发展过程 |
(1)海权危机意识:通过列强侵华史实,说明建设近代海军的紧迫性 (2)开放创新智慧:解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进步意义 |
(1)奏折诵读:全班朗诵左宗棠创办船政奏折节选 (2)视频教学与小组讨论:播放《船政风云》纪录片片段并讨论:“技术落后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
(1)学生理解海权自强重要性 (2)90%学生能简述开放学习的必要性 |
第二周 |
船政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与历史价值 |
(1)精神内核教育:解读“爱国、科学、创新、图强”内涵 (2)价值传承启示:探讨船政精神对当代青年的指导意义 |
(1)案例解析:教师讲解船政档案中的精神体现 (2)课堂辩论:“船政精神是否过时?” |
增强学生家国情怀,树立科学创新精神 |
第三周 |
船政造船工业的发展历史及主要成就 |
(1)自主创新精神:通过“平远号”国产舰案例,说明技术自主的重要性 (2)工匠品质培育:学习船政工匠精益求精的态度 |
(1)图文教学:展示平远号建造史料 (2)主题写作:“给船政工匠的致敬信” |
100%学生完成书信作业,优秀作品课堂展读,提升学生敬业精神 |
第四周 |
船政对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影响 |
(1)历史镜鉴价值:分析船政技术引进对当代科技创新的启示 (2)产业链安全观:理解核心科技自主可控的意义 |
(2)师生共讲:教师讲历史+学生分享高铁/芯片案例 (2)小组绘制:“船政工业精神传承图谱” |
完成小组合作图谱,课堂展示交流,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
第五周 |
船政学堂的办学模式及其成就 |
(1)教育报国使命:严复、詹天佑等成才案例 (2)产教融合先驱:船政“厂校一体”模式启示 |
(1)情境模拟:船政学堂招生面试场景再现 (2)表格对比:船政课程表与本校专业课程对比 |
帮助学生树立知行合一的精神品质 |
第六周 |
船政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影响 |
(1)实证学风培育:船政学子严谨治学态度 (2)跨界成才启示:多语种培养模式的当代价值 |
(1)手稿临摹:临写船政课业影印件 (2)微型演讲:“我的跨界成长设想”(3分钟/人) |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
第七周 |
船政军事文化及其历史贡献 |
(1)爱国血性教育:诵读马江海战烈士家书 (2)国防意识提升:分析历史教训对现代国防的警示 |
(1)家书朗读会:分组诵读吕翰等绝笔信 (2)影片研讨:观看《甲午!甲午!》片段讨论 |
明确科技强军观点,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
第八周 |
船政文化爱国图强精神 |
(1)报国榜样学习:魏瀚、詹天佑等事迹 (2)在地践行引导:探讨服务福州发展的行动方向 |
(1)故事分享:分组讲述船政名人故事 (2)倡议起草:《马尾青年行动倡议》(班级合作) |
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 |
第九周 |
船政文化科学创新精神 |
(1)科学思维训练:船政舰船设计中的科学方法 (2)创新规律总结:从“仿制到创新”的路径启示 |
(1)图纸赏析:集体观摩船政舰船设计图 (2)金点子赛:“用创新思维解决校园问题” |
提升学生求真务实和科学创新精神 |
第十周 |
船政文化历史名人 |
(1)精神人格感召:严复启蒙/詹天佑筑路/陈季同外交成就 (2)成长坐标建立:关联先贤精神与个人发展 |
(1)展板制作:分组制作船政名人精神海报 (2)坐标绘制:“我的船政精神成长图” |
通过学习榜样树立责任担当意识 |
第十一周 |
船政文化与中国现代化 |
(1)历史逻辑贯通:船政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坐标 (2)复兴使命认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
(1)主题研讨:“船政精神的现代价值” (2)誓言宣誓:集体诵读《船政传人誓言》 |
增强学生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使命意识 |
2-4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
|
(描述如何结合办学定位、专业特色和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方法路径,将课程建设目标融入课程教学过程等情况。1000字以内) 本课程以“在地文化为根、专业需求为干、行动教学为枝”,创建三维路径浸入·四阶目标递进·多元主体协同的立体育人模型,实现历史基因活态传承,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科技自立自强”意识。打破课堂边界,形成立体化的育人生态实践场域。 (1)立足办学定位,深挖在地思政资源 紧扣“应用型、地方性”办学定位,依托福建船政文化核心地缘优势,实现课程建设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整合马尾船政遗址群、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等资源,开发含左宗棠《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奏章复刻件、严复译稿手稿等课程思政案例库;围绕学校“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目标,提炼船政“技术报国”精神为课程内核,服务海洋强国、制造强国战略需求。 (2)融通专业特色,重构课程内容体系 结合本校专业特点构建“历史挖掘——精神传承——产业结合”三链融合框架。针对学校工科学生与经管学生较多的特点,突出“海权捍卫→深蓝经略”主线和“工匠精神→自主创新”逻辑,解析“平远号”钢甲舰铆接工艺与高端装备“卡脖子”技术突围的内在关联,增加“船政精神当代转化”模块,以福建舰电磁弹射技术、一带一路港口建设等案例诠释新时代爱国内涵。 (3)创新教学方法,构建立体育人模式 创建三维浸入式课堂教学方法。通过船政历史影像、船政历史文物和学生“强国补位卡”行动等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和育人深度。形成四阶递进教学路径。通过剖析左宗棠奏折中“自强御侮”决策逻辑等历史史实,帮助学生理解救亡图存的时代必然性;通过詹天佑、巴玉藻、王助等拒美高薪聘书的角色辩论,体悟“小我服从大我”的价值追求;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比如“平远号自主攻关”与芯片技术突围,升华“核心技术不可受制于人”的责任担当意识;通过制定如《我的新船政计划》等主题活动,实现专业报国由认知向行动的转化。 (4)拓展育人场域,打造协同育人范式 构建“校——企——馆”三维联动协同育人范式。与马尾造船厂共建实践基地,实测古今船舶工艺差异;联合船政文化博物馆开发AR研学任务,扫描文物触发“船政先贤问答”交互;聘请工程师担任产业导师,评估学生技术补位方案可行性。形成跨学科项目制学习机制。将不同专业学生组合到一起,协作完成主题实践活动。如元宇宙专业、新媒体专业、跨境电商专业学生合作完成“平远舰数字重生计划”项目。 |
2-5课程评价与成效 |
(概述课程考核评价的方法机制建设情况,以及校内外同行和学生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示范辐射等情况。500字以内) (一)课程考核评价机制 总评成绩=过程性评价成绩(50%)+终结性评价成绩(50%) 过程性评价成绩=“强国补位卡”行动方案成绩(20%)+跨专业项目协作成绩(20%)+船政精神宣讲视频成绩(10%) 终结性评价要求撰写一篇2000字以上的船政文化主题学术论文,比如《船政精神当代性阐释》,要求学生结合专业北京提出自己的技术报国路径。 (二)获得学生和同行高度认可 2023年船政文化课程被省教育厅评为福建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 学生反馈:匿名问卷显示95%学生认为“课程使爱国精神可触可感”,比如学生认为他们“从平远舰装甲复刻中读懂核心技术自主的重量”。 同行认可: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桂蓉教授特意带领团队来我校调研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情况,并对船政文化课程思政给予高度肯定,认为船政文化课程思政模式值得大力推广。 实践成效:学生课外实践作业取得优异成绩。近两年,以船政文化爱国精神为主题的实践作品,2项获省级优秀实践成果奖、1项获福建省第八届“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本科组三等奖、1项获教育部第八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展示活动全国三等奖。 (三)示范辐射与社会影响 模式推广:形成“史料实证→困境共情→当代补位”课程思政育人路径,在福建省高校马院“1+N”团队和全国民办高校课程思政联盟中进行分享,获得同行肯定和好评。 社会反响:学生制作的船政文化精神宣讲视频在哔哩哔哩等多种新媒体平台投放,获得了较高的关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学术贡献:在学术期刊发表《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困境与突破路径》《用船政文化创新精神引领福建自贸区建设》《学视角下船政文化的时代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6篇学术论文。 |
2-6 课程特色与创新 |
(概述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特色、亮点和创新点,形成的可供同类课程借鉴共享的经验做法等。须用1—2个典型教学案例举例说明。500字以内) (一)精神谱系重构,破解思政认知浅表化 创新点:构建 “责任担当-自强品格-价值坚守”立体框架,以一手史料具象化精神内核。 案例举证: 在“平远舰技术突围”教学中: 展现实物:魏瀚1888年手稿中“造舰不成,请斩吾头”的血性誓言; 数据对比:分析平远舰复合装甲(203mm)与北洋外购舰防护效能差距; 补位行动:材料专业学生测试复刻装甲抗弹性,提出“纳米涂层强化方案”补位历史缺憾。 成效:87%学生反馈“从技术细节触摸到爱国精神的重量”。 (三)“五感沉浸·四阶递进”教学法,实现价值深度内化 创新点:创设 视觉-触觉-行动联动的沉浸场域,通过“探源→共情→明理→力行”阶梯升华认知。 案例举证: 在“海权觉醒”主题课中: 视觉冲击:双屏对比1884年马江沉舰残骸与福建舰电磁弹射影像; 触觉共鸣:传递船政学堂留洋生笔记复刻本(记录技术封锁之痛); 行动闭环:航海专业制定“智能航线维权方案”,践行“未竟深蓝梦,吾辈科技补”。 成效:学生开发“船政AR海权地图”获全国大赛一等奖,被马尾造船厂采用为新员工培训教材。 (三)凝练可复制“在地化三阶路径” 资源转化:深挖船政奏折、舰图等 在地化珍档,开发12个标准化思政案例包; 专业嫁接:建立“历史痛点→当代技术补位”任务链(如机械专业攻克“平远舰铆接脆性”); 协同育人:形成 “校(课堂)-馆(博物馆)-企(船厂)”三环实践生态。 创新内核:以“真问题触发真担当,老技艺驱动新创造”,开辟思政教育新范式。 |
2-7课程建设计划 |
(概述今后5年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持续建设计划、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主要改进措施、支持保障措施等。300字以内) (一)持续建设重点 资源扩容:进一步完善“船政文化”线上课程,补充线上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短视频、题库和案例。 模式升级: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船政文化课程思政教学育人,提升教学的科技手段和育人效果。 辐射拓展:加强与其他学校的合作,共建船政文化课程思政联盟,扩大船政文化课程的思政影响力。 (二)待解决问题 校外实践基地利用率不足,主题实践活动的参与度需要提升。 跨专业项目实施难度较大,评价标准模糊。 船政精神传承与发展长效追踪机制缺失。 (三)改进措施 实践强化:完善实践教学机制,增加实践教学投入。 评价优化:制定《跨专业项目思政成效量表》。 追踪建库:建立校友“技术报国”案例库,形成精神传承证据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