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指标内涵 |
课程资源 支撑度 |
课程团队 |
授课教师政治立场坚定,师德师风良好,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注重为人师表。 |
课程负责人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能够准确把握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
课程教学团队人员结构合理,任务分工明确,集体教研制度完善且有效实施,经常性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研究和交流,课程思政建设整体水平高。 |
课程资源 |
课程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或专业考试计划,实施学分管理,并至少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 |
注重挖掘和开拓与本课程紧密相关的课程思政资源,形成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库,把牢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编写或选用高质量配套教材。 |
课程目标 达成度 |
教学目标 |
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结合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功能定位,根据课程性质与特点、授课对象等,制定科学合理、有效支撑思政要求的课程教学目标。 |
达成评价 |
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办法完善,将课程思政元素充分融入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所涵盖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中。 |
教学模式 融合度 |
教学设计 |
课程准确把握“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主线,结合所在学科专业、所属课程类型的育人要求和特点,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科学设计教案课件。 |
教学方法 |
注重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推进课程思政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融合,采取启发式、研讨性、案例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互动性与针对性。 |
教学实施 |
能够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注重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教学内容体现思想性、前沿性与时代性。 |
学习效果 满意度 |
学生评教 |
育人效果显著,学生对教师师德师风评价高,学习满意度高,学生评教结果优秀。 |
同行评价 |
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方法、手段及实施效果显著,校内外同行专家评价良好。 |
示范推广 有效度 |
示范效应 |
形成可供同类课程借鉴共享的经验和模式,具有较好特色与优势,发挥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
教学展示 |
授课教师在师德师风、教书育人、教学竞赛等方面获得荣誉或奖励,有较高水平的课程思政展示成果。 |